在边境一线,许多女性开起了小吃店、烧烤店、小超市。孟连县勐马镇勐马村贺哈小组村民自制凉拌傣味等民族美食,游客慕名来品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这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往后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会更宽,日子会更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玉扁信心满满地说。
在日前召开的第8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带来的用咖啡纱线制作的佤族织锦受到众多客商青睐。
这是班母村年轻的驻村帮扶队员从上海国际纱线博览会上找到的环保纱线新技术产品。
云南是中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 产量最高的省份,而 普洱则是云南咖啡的重要产区, 被誉为“中国咖啡之都”。这里生产的高品质咖啡,是普洱市数十个边境村的主要经济收入。
与缅甸、老挝、越南山水相连的云南,有4060公里边境线,25个边境县(市)、110个沿边乡镇、374个沿边行政村,是祖国西南安全稳定的重要屏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边固防、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云南于2021年创新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截至目前,云南已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依靠茶叶、咖啡、水果等产业和边贸、旅游发展,374个村村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以上,农民收入从11087元提升到20631元,年均增长23%。
走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一座座精心建造的房子、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巷道,清新优美如花园,仿佛步入世外桃源。这里的村民为自己的社区和民族文化而自豪。就像班母村在南博会上带来的咖啡、佤族织锦领带、裙子、围巾、玩偶等,那是他们将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展示。
边境幸福村建设为更多女性创造就业机会
李丹把村里自己茶厂生产的茶叶商标注册为“勐桑洛”。
勐桑洛是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的原名,傣语意为“宽阔平整的坝子”。江城是云南唯一与老挝、越南两国接壤的县城,李丹家所在的整董镇整董村距离老挝边境线不远。
李丹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制药厂工作多年。一次,一位在昆明经营茶叶生意的亲戚向她提出订购茶叶的想法。李丹怦然心动,她想到在村里广阔的茶园里,祖辈种下了诸多珍稀茶树品种,这些品质上乘的茶叶正是市场需要的。
回村后,李丹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并前往各地学习茶树管理知识和制茶技巧,使茶厂实现了从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转变,茶叶生意日渐红火。
保留了原生态田园风光和古朴传统傣族建筑的整董村,自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来,游客越来越多。李丹又开了一个傣族特色的精品民宿,房屋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流露出李丹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生活在距离整董100公里以外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勐阿村陇海小组的喃静,有着和李丹同样的喜悦和骄傲。
陇海小组与缅甸相邻,是离孟连口岸勐阿通道最近的村寨。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干净秀丽的陇海小组吸引了大量游客。喃静在自家种满花草的庭院里,经营着一个小超市,售卖从缅甸、泰国进口的食品、手工艺品、服饰等,依靠边贸和种植橡胶等,他们一家的收入每年达10万元。
“边境幸福村的建设,让乡村女性创业就业人员明显增加。”打洛镇打洛村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玉扁说。
玉扁也是一名创业者。她曾到江西南昌打工,回乡后,她一边经营冷饮店,一边种植火龙果,带领村民参与幸福村建设。
7月3日,打洛村龙利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玉儿囡向参加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推进会的代表,讲述了龙利村的故事。
如今的龙利村是一个搬迁新村。1996年7月,打洛江暴发洪水淹没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寨子,经村民协商,决定整村搬迁到现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龙利村构建起“橡胶+水果+农作物+庭院经济+边境旅游”的产业结构,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
“我们59户人家都认为,‘守住边境、守好国门’是边民的责任,不容推卸。”玉儿囡说,村中的妇女组成“巾帼护卫队”,当有需要的时候,她们就换下美丽的傣装,穿上迷彩服和胶鞋,参与到强边固防工作中。
对此,玉扁很有感触地说:“打洛镇有一个著名的雨林奇观‘独树成林’,它像极了边疆青年扎根边境、自强不息的样子。”
开放的边境村成为青年创业的热土
2020年4月,创业青年岩坎落与老挝磨丁经济区合作实施“大象出行”共享单车项目,在老挝磨丁城投放150台共享单车及配套系统,每年创收数十万元人民币。
与老挝、缅甸接壤的勐腊县,国境线长740.8公里,是云南省国境线最长的县,从国家级一类口岸磨憨出境,就是老挝南塔省磨丁经济特区。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岩坎落的家乡在勐腊县,在天津读完大学后,他就职的公司将他派往老挝磨丁工作。之后他辞职回到勐腊,2020年,用“贷免扶补”创业资金开办了一家科技公司和红尾巴鱼养殖孵化基地。依托边民通关便利和傣语与老语相近的语言优势,他又发展了合作区外卖配送、进出口、跨境出行旅游等业务,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昆明第一批派驻磨憨尚冈村的驻村青年队员严璟感受到,“开放的磨憨正成为青年创业的热土”。
2022年,昆明市托管磨憨镇,昆明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这一年,昆明启动磨憨镇6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建设。
眼见村寨建设得越来越美,人气越来越旺,嗅到商机的磨站村4名95后青年李孝春、黄垚、黄伟、张高明,在村外山脚下打造了一个露营基地,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爆满,有时一个月的流水高达八九万元。“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李孝春说。
尚冈村村民陈忠和妻子在外打工多年,一直想念村里的山山水水,最终下决心回到村里,用打工攒下的钱,把家里闲置土地改造为农家小院,供游客户外烧烤、喝茶、唱歌等,每当国庆、春节等假期,收入可达四五万元。“这是我们在外打工时不敢想象的。”陈忠说。
为帮助像陈忠这样的回乡青年创业,与尚冈村结对共建的昆明市盘龙区,为村里建设了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多民族风情街,通过举办新春民俗文化旅游节、傣歌歌王争霸赛、傣泼水节、昆明市定向越野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并组织30多名村民参加盘龙区的直播技能培训。严璟等年轻的驻村队员,带领两名尚冈主播拍摄短视频介绍傣族文化,打造古寨的旅游IP。
“现在打开高德地图,‘尚冈古寨旅游风景区’已在勐腊区域热门旅游地榜单前列了。”严璟说。
每一种作物都是牛油果的“朋友”
孟连,在傣语里的意思是“寻找到的一个好地方”,这正是大萌的心路历程。
大萌是哈尼族,名叫李伟,家乡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他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进入旅游行业,游历过世界许多国家。在一位佤族朋友盛情邀请下,他来到了孟连,当看到漫山遍野的牛油果时,他觉得“找到了能容纳自己的世界”。
此时的孟连已是全国种植规模最大的优质牛油果生产县区。大萌搬到孟连,开始经营农场。如今农场已扩大到300多亩,在牛油果地里,他们套种了花生、柠檬、坚果等,这是农场取名为“牛友果星球”的初衷:“友”就是对环境、自然的友好,每一种作物都是牛油果的朋友。
为让农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大萌邀请孟连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的青年科技人员相罕章,探索把农用酵素运用到牛油果的种植中。
相罕章是孟连最早将农用酵素运用于水稻种植的技术员。她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为勐马镇勐马村贺哈小组引进优质水稻品种,教村民用酵素种植,使水稻产量和产值大幅提升。一到收割季节,村里的稻谷就被预订一空。
她引进了7种颜色的水稻,把贺哈世代传承的非遗文化——“山神舞”种到稻田里。此后,她又与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合作,在贺哈制种了巨人稻“稻田迷宫”,并在迷宫里放养鸭和鱼,实现“一田多丰收”。
彩色水稻和巨人稻“稻田迷宫”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贺哈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在相罕章看来,农用酵素是将垃圾转化为有用的肥料,这一探索,是向村民传递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些都为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行动指南。”相罕章说,“农业是农业人去做的,我们不仅要推广技术,更要改变农业人的理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12664号-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第00232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信息网-新华传媒信息研究中心 Copyright © hbxxz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新华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