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打开时空封印 2019年河北文物保护新成果首次与公众见面

时间:2020-01-13   作者:河北信息中心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9年河北文物保护新成果首次与公众见面(上)

上穷200万年,冀北大地人类初始

打开时空封印_2019年河北文物保护新成果首次与公众见面 图1

泥河湾遗址及考古现场。

打开时空封印_2019年河北文物保护新成果首次与公众见面 图2


泥河湾遗址考古现场。

又是一年过去、一年开始的时节,在过去的2019年中,河北考古人跋涉于冀北丘陵,俯仰于冀中川原,探索于冀南大地。上穷200万年的人类初始,下究800年的古人悲欢。

1月9日,2019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业务汇报会在省会石家庄举行,发布了过去一年中考古勘探、发掘、文物保护等一系列成果,许多精彩而富有价值的发掘项目和文物保护成果首次与公众见面。

泥河湾马圈沟遗址

同一剖面发现17个文化层

上穷200万年的人类初始,下究800年的古人悲欢。“上穷200万年的人类初始”指的就是全世界史前考古的圣地之一,记录东方人类起源、演变过程的天然博物馆——泥河湾。

“东方人类的故乡”

泥河湾遗址群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是目前唯一能与东非奥杜维峡谷媲美、对“非洲单一起源论”提出挑战的世界级人类文化宝库,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自2013年河北省在阳原县正式启动“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起,泥河湾考古就一直是河北考古的重头戏。

2019年,泥河湾考古又有新成果。马圈沟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历史学博士王法岗说,2019年发掘将马圈沟剖面古人类文化遗存的数量增加至17层,古地磁年代在距今176万年至距今125万年之间,基本建立起早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证明早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反复在该区域活动,是早期人类在华北地区出现、演化的直接证据,为研究早期人类在东亚地区的出现、演化、扩散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为研究东亚地区早期人类的石器技术、行为模式提供了直接材料。


发现17个文化层世界罕见

马圈沟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约一公里处,是泥河湾盆地目前确认时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发现于1992年。1993年、2000年至2005年,河北考古人连续开展考古调查、发掘。为全面了解马圈沟剖面古人类遗存的分布、埋藏、序列以及文化内涵,建立区域早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序列,探索东亚地区人类的出现、演化以及扩散过程,自2013年以来,河北考古人持续开展马圈沟遗址的调查、发掘,每年都收获满满,2019年也不例外。

“2019年继续发掘鱼咀沟2号地点东侧和棋盘梁地点,总发掘面积70平方米,确认了马圈沟区域古人类遗存分布状况,并通过地层对比建立了该剖面早更新世大约从距今170多万年至距今125万年之间的古人类文化的一个近乎完整的地层序列,目前已确认古人类活动的文化层17层,这是在同一个剖面上做出来的。最下面古地磁测年是距今176万年,发现了打制石器和犀牛等的化石,化石上有人类石器的痕迹。”王法岗说。

堪与东非奥杜维峡谷媲美

对于泥河湾遗址的考古发现,旧石器考古专家、河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谢飞表示,泥河湾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旧石器考古地点,“有人称之为‘旧石器考古圣地’,有人把它与东非奥杜维峡谷媲美。不管在中国考古学史上、东亚旧石器考古研究上,还是在世界范围的旧石器考古的对比上,都离不开泥河湾。最近几年,泥河湾研究成果越来越得到国际上的认可。2019年,河北考古人在50多米的剖面上发现17个文化层,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汇报会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考古人还发布了去年在石沟遗址、阳原山神庙咀化石点、东谷坨遗址、蔚县盆地吉家庄旧石器遗址、阳原西白马营遗址等的新发现。

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赵海龙说,目前,石沟遗址已经发现五个文化层堆积,年代跨度在距今160万年至距今110万年之间,是研究更新世早期环境变化、古人类适应生存策略的重要区域。该遗址动物化石丰富,且埋藏状况较好,化石表面痕迹清晰,而冲沟自然遗迹现象为化石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埋藏环境,也为寻找更多与古人类自身相关的遗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崇礼太子城遗址

城址重要性仅次于金代都城

刚刚过去的2019年,太子城遗址考古发掘同时荣获“2018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项大奖。太子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改变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奥运村的整体规划,城址中轴线成了整个奥运村的轴线。太子城为奥运村注入了820年的皇家文化底蕴,奥运村将通过太子城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太子城遗址的考古发掘

太子城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张家口奥运村的核心位置。为做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文物保护工作,2017年至2019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礼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15900平方米,取得重要收获。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黄信说,太子城遗址经发掘确认为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址,南北400米、东西342.38米,面积约13.7万平方米。现东西南三面城墙存有地下基址,西墙有2道,间距64.15米,墙外有护城河。城门目前仅发现南门1座,门外有瓮城。城内钻探与发掘共确认建筑基址72处、道路22条、水沟4条、井2口、灰坑9座。

“2019年共发掘3000平方米,重点对前朝后寝过渡区域的59号院落、11号院落、14号院落、27号建筑基址进行发掘,明确了该区域建筑布局、营造方式、道路系统等重要信息。另对西外墙、北墙、东墙三处地点进行解剖发掘,明确了西外墙的规模与营造、东墙中部营造方式,为进一步探索太子城的规模、建筑布局、功能分区提供了翔实的考古资料。”

时代何以定为金中后期

黄信说,太子城遗址规模小,但城内建筑规格很高,遗物中“尚食局”“内”“宫”“修内司”等体现皇家性质。据《金史》载,金章宗泰和二年与五年曾驻夏于西京路宣德州龙门县的泰和宫。这与太子城在时代、性质、位置、规模与等级上高度契合。而且,经考古调查,太子城是金代龙门县唯一具有皇家性质的城址。故可以推测太子城即金章宗夏捺钵的泰和宫。

太子城遗址出土遗物与北京金陵、黑龙江金上京皇城西部建筑遗址、吉林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等金代中后期遗址遗物相似,“尚食局”款瓷器与定窑窑址金代后期器物相同,故可以确定太子城遗址时代为金代中后期。

黄信说,太子城遗址是第一座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是仅次于金代都城的重要城址,是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的金代高等级城址。城址双重城垣选址理念,主体建筑呈轴线分布、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对金代捺钵制度、行宫的选址与营造研究有重要意义。“尚食局”款定瓷、仿汝窑青瓷、雁北地区化妆白瓷的组合对金代宫廷用瓷制度、供御体系研究有重大推进。(燕都融媒体记者 杨佳薇 文/图)


2019年河北文物保护新成果首次与公众见面(下)

揭开时空封印, 抚触石家庄历史脉络

打开时空封印_2019年河北文物保护新成果首次与公众见面 图3

行唐故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及文物。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杨佳薇 文/图

行唐故郡吹响金戈铁马的狄族号角,滚滚战车洪流带领我们走入早期中山的故乡。持续数年的开元寺遗址发掘,揭开了子城一角,印证正定古城的历史变迁……

1月10日,随着2019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业务汇报会落幕,17项田野考古成果精彩呈现。其中,石家庄的考古发掘项目和文物保护成果呈现诸多亮点。


行唐故郡遗址

填补中山国 前期历史空白

2018年入选“2017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2019年《故郡遗址发掘记》在央视播出引发巨大反响……这就是已发掘数年的行唐故郡遗址。

故郡遗址的考古发掘

行唐故郡遗址位于行唐县南桥镇故郡村北,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带,东靠大沙河,遗存主体为东周时期,自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晚期,时空内涵与鲜虞-中山国密切相关,多种文化因素在此交融,是东周时期北方戎狄族群华夏化进程的具体展现。

2015年起,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研所和行唐县文保所联合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探明遗址中心区域超过60万平方米,年代从新石器至隋唐。遗址主体为东周时期,城址、墓地与居址共存,出土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以及金、玉石、骨角、陶等多种器物。

行唐故郡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春长介绍,2019年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存面积1025平方米,清理墓葬、灰坑、水井、道路等遗迹单位60多个,年代涵盖东周时期、汉代和金代,出土青铜、陶、玉石、瓷器等各类文物190多件。除田野发掘外,实验室还对二号车马坑遗存进行了清理与保护。

弥补春秋战国史缺环

“本年度考古发掘为遗址的文化分期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使故郡的遗址地层、遗址分期、墓葬与遗址关系更加明确,遗址内容更加丰富。”张春长介绍,该遗址近几年清理的墓葬多为春秋晚期(土坑墓)和战国早期(积石墓为主)。“去年首次发现战国中晚期墓葬,随葬仿铜陶礼器鼎、豆、壶、匜、球腹壶等,与之前出土青铜器、玉石器的战国早期东或东北向墓葬明显不同,与河北地区赵国的墓葬特征更加接近,可能为赵灭中山后的赵国文化墓葬。而战国早期积石墓为东或东北向,东侧多有车马-殉牲坑,出土青铜礼器和大量玉石饰品、金盘丝耳环等,文化面貌具有较强的北方戎狄族群特色。西汉石室墓和砖室墓,金元圆形砖室墓也是遗址中的首次发现。”

行唐故郡遗址之所以享誉业内外,源于它跟曾辉煌一时的中山国密切相关。专家们评价称,故郡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填补了中山国前期历史及考古研究的空白、弥补了春秋战国史缺环,也为研究戎狄等北方族群的华夏化进程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复原先秦时期车马系驾方式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正定古城考古

完善正定古城 历史格局认识

“正定开元寺南遗址2019年发掘面积共计1000平方米,发现遗迹现象80余处,出土遗物1700余件。”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伟说,2019年对唐代开元寺池沼进行了重点解剖发掘,对沼底部碳化植物堆积进行采样分析,以获取植被、环境及测年信息。新发现北宋瓦窑一处,与之前发现的北宋瓦窑均位于开元寺现址的南侧,这些瓦窑的存在应当与开元寺内建筑的修建有关。

正定古城考古发现

利用正定城区内管线改造的时机对城墙进行追踪勘探及清理,新发现了子城西墙,明确了城墙的走向及子城的规模,印证了前期发掘对城墙性质的认识,确认了晚唐五代时期子城的存在;对子城城墙南北两侧堆积的发掘,明确了城墙的废弃过程及废弃后城墙两侧区域的利用情况。北宋时期城墙开始废弃,城墙南侧区域出现了居民区,北侧区域主要用于填埋垃圾。至金代城墙完全废弃后,城墙两侧均为密集的居民区。

遗址范围内的街道可分为南北向与东西向两类,二者相互连通形成路网。这些道路中有的沿用至今,燕赵大街作为古城中轴线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陈伟说,遗址内发现的大量房址以宋金元时期为主,其中宋代房址集中分布于城墙南侧,至金代时城墙北侧开始出现大量房址,存在多处跨越多个时代的几套房址墙基相重合的情况。这些现象显示了城内街巷布局的稳定性。尽管多数房址因为破坏较严重而难以确定其功用,但部分保存较好的房址以及灰坑地层中发现的遗物表明,遗址范围内在宋金元时期存在一定数量的手工业作坊和商铺。

完善古城历史格局认识

“正定古城考古工作自2015年开始,已经进行了五个年度,经历了由点及面的过程。2019年度在古城内多个重点区域先后展开工作。”陈伟说,2019年除了对正定开元寺南遗址进行发掘外,还对古城其他区域进行了考古勘察,包括城隍庙考古勘察、正定东城墙合围工程考古勘察、广惠寺考古勘探、府文庙考古勘察几个重点区域的勘察。

其中,城隍庙考古勘察勘探面积12000平方米,清理面积648平方米。城隍庙的边界、轴线、主要建筑的位置及整体布局基本得以确定,采集到了部分宋金时期遗物,表明该区域在宋金时期已成为生活区。“根据考古资料,已经完成了复建。”广惠寺考古勘察面积12000平方米,确定了现存广惠寺内地层堆积最早至金代时期。府文庙考古勘察勘探面积5160平方米,清理面积128平方米,清理出了府文庙泮池遗存,明确了府文庙中轴线的位置,完善了对府文庙布局的认识,采集有宋金时期遗物。

“这一系列的勘察完善了对正定古城历史格局的认识,这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陈伟说。


主管主办:河北省省直信息传播中心  承办运营:新媒体信息中心  www.hbxxzx.com.cn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8号  |   监督电话:0311-87805806

版权所有 | 河北省省直信息传播中心  河北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证书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20013941号